
林一帆(左一)与同学们在一起
【编者按】林一帆,工程学院土木1102班学生。2013年9月,也就是他大三上的那个学期,怀揣着想要体验不一样的大学生活的美好愿望,横跨海峡,赴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开始了一学期的交流学习。重返城院后,他说:“这是人生中一段精彩的时光,我愿意与大家分享我在台湾所感受到的不一样的大学生活”。
道别台湾,追忆这一学期,有过期待,欢喜,郁闷,激动,也有忧愁。期待在台湾的精彩生活,欢喜结交新的朋友,郁闷生活中的琐事,激动身边的每刻精彩,忧愁于离开生活了半年的土地。回到学校,还常想起台湾的点滴。此时此刻,在电脑边回忆这半年来的收获。
回来后亲人、朋友们问的最多的就是“台湾怎么样”。直觉告诉我台湾最不一样的就是他的人文气质。在台湾,“不会”,“谢谢”,“对不起”这些我们已经略显生疏的词却是被他们每天挂在嘴边,已然成了习惯。他们很热情,把能够想到的事想得很周到,让你觉着惬意、舒坦,很自然地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亲切。不得不提的是,台湾的生活很闲适,节奏比较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跟我们被生活消遣不同,他们看起来更像是在享受生活。环境造就人,人又影响环境。
在暨大,最让我不可思议的一处细节,是偌大的校园马路上居然没有一只垃圾桶,扔垃圾只能憋到宿舍、教学楼、食堂。宿舍还得垃圾分类,对我这样的懒人而言,垃圾分类显然是麻烦的。而当地的同学都会大包小包地把垃圾分装好,之后还要等每天时间固定的分类垃圾车。虽然过程冗长繁琐,但整个校园环境却很干净,大家都已习惯将自己的垃圾随身携带。或许这比一个劲地呼吁政府大力治环境要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社团是台湾大学生活最大的特色了,当地很多同学给大学的定义就是玩社团。射箭社、高尔夫社、骑马社、划船社、桌游社、西点社、剑道社等,都是我们大陆高校比较少见的。射箭社是我玩得最久的,上手还是比较容易,关键是射准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我还随团参与了在台北举办的射箭比赛,选手来自各个大学,也不乏不同国籍的选手参加,感觉挺新奇的,现在要是让我碰上那种射箭拿奖品的游戏我肯定毫无惧色。很多学生社团天天都有活动,只要有兴趣谁都可以参与。当地同学也很热情,可能大家对互相的生活环境都充满好奇,会有许多交流沟通的话题,融入他们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台湾的高等教育水准吸引了很多港澳地区、东南亚甚至欧非国家的学生来就读,在这样包容开放的环境下学习,台湾同学的思想也比较自由开放。台湾的教学用书很多是英文原版,价格自然桉书后面标的来,看到其标价之高,你就不会想要支持正版了。言归正传,在暨南,或者说台湾的大学,课堂气氛通常都比较活跃,教授没有架子,师生平等。学生可以拿教授的新发型开玩笑,教授也常在facebook上跟同学互动。一些在我们看来比较严肃的教学安排,他们也都是在facebook上完成的。有因如此,像我这样不清楚规则的新同学缺课也是可以被原谅的。在此特别提醒以后想要赴台交流的同学们。
很多台湾的同学会认真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老师上课的板书、原话90%都可以在学生的笔记里被找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相较而言,台湾的课堂纪律没有大陆高校严格,上课迟到还坐第一排吃面条,教授对此好像也习以为常。暨大的课程考评方式跟我们学校也不同,期末成绩基本只占25%,期末不考期中以前的内容,相比而言,期末的压力显然小了很多。对大陆的学生来说,学习很轻松,基本没有压力。
不仅周围同学,许多台湾的老师对大陆的情况也很好奇。在课上,每当我的基工老师谈到大陆,就会停下来问我:“是这样吗,对吧……”。于是乎,我便好一段时间不敢走神了。提到台湾的老师就不得不提他们的学历了,留美、留欧的博士硕士很普遍。即使拥有这样的高学历,他们也显得很平易近人,非常欢迎我们主动去找他们交谈,让人感受到台湾的老师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谈到大陆,台湾的师生总是希望从我们身上了解更多,我的一位老师说他惊叹于大陆的发展速度,太快了。
如果要我对这次台湾之行做一个评价,我会用“不虚此行”来形容。的确,不同的环境、多元的文化撞击让我有了更多不同的体验,也让我的想法有了很多改变。短短四个月,我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旅行,那些经纬见证了我的成长。离开熟悉的地方,走在陌生的街道上,看着陌生的面孔、景色,那种新鲜与兴奋,你只有在路上才知道。台湾之行更让我明白,如果你想要,就勇敢去追,年轻没有失败。
(土木1102 林一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