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教师风采
机电系徐立教授:院级先进工作者

发布日期:2010-11-2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工程在线 字号:[ ]


“创先争优”工程先锋系列报道之六

用心帮助学生成长

——访2009—2010学年院级先进工作者工程机电系徐立教授 

 

徐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以来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流体传动及控制的研究。承担过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委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省重点科技项目、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等,计二十余项。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机电部“科技攻关中有突出贡献人员”、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优秀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等。发表各种科技论文40余篇。主编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一部。获“2009-2010学年院级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徐立老师2003年从浙大调入城院,凭借其20余年的教学经验和耐心、幽默的教学方式,不仅获得了城院师生的一致好评,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与学生相处的方式。

  徐立老师说:“在浙大的教学更强调启发点拨学生,但相比来说城院和浙大的学生起点不同,课堂上就需要更细致耐心的讲解。” 因此,他一改在浙大时“点拨型”的教学方法为“细致型”教学。然而在面对这种“磨人”的“细致型”教学方式时,徐老师反而觉得收获更多,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得更为深刻,也更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浙大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反而不如在城市学院。在城院,讲解知识时需要更细致,因此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更多,课堂气氛更好。”在很多学生眼里,徐老师有时候更像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严厉的、“上完课就走人”的教授。

  众所周知,徐立老师课堂的到课率往往都比较高,问其原因,徐老师笑着答道:“大概是我管得严。”徐老师严格把关每节课的点名工作,课程中有很多记分的提问环节,使得学生不会轻易缺席每一次课。就像徐老师所说的,“师者,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成就之感就在于能够看到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的成长”。谈及其教学的特色时,想必在学生的作业环节最能概括。徐立老师每次批改学生作业时都会花时间细致耐心地去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错误的、正确的亦或是新颖的,“我们老师的每一次教学工作都是心情愉快的,因为我们的劳动成果得到了体现。”但是,徐老师最痛心的时候是发现作业中出现抄袭现象,他觉得这不仅是轻易放弃了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也是对别人工作的不尊重。所以,“学生抄一次作业,那么他的作业就没有分数。”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徐老师表示:“大学生四年的变化是很快的,不仅是智力发育,身体发育,还有心理发育,我们老师一天天地看着学生的成长变化,更是有一种成就感。四年的大学生活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厚实基础,你要成长,我来帮你成长。”在接受我们短短的采访过程中,时不时会有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想要从徐老师那里获得一些在择业就业方面的意见。对此徐老师也向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学校有关这方面的讲座或是领导、老师的忠告都是正确的,要我说,无非只是把这些话再重复一遍,充其量是细化些。但是这些正确的话却很多被学生自己忘记或听不进去,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对这些忠告体会不深。”因此,徐老师建议现在的80后、90后有些时候不能太自我,能够独立思考是好事,但老师家长的话也该适当地听听,当时可能不理解,但可以先照着做,以后再慢慢体会。正如徐老师对我们大一新生的简简单单“好好学习”四字寄语,再明确不过的道理,只有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体会。

  采访中,徐立老师向我们透露,他们那个时代的中小学阶段由于受文革影响没法好好读书,考进大学后大家都非常珍惜,每个人都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但在步入大学之初,也曾不了解自己的专业,甚至比现在的我们更加迷惘。对于我们这些迫切想要了解自己专业但实际却还很迷糊的新生,他安慰说:“以后接触多了,自然就会了解,这需要时间,不用太急。”他说通常只要认真做了,获得了成果,就会做一行,爱一行的。于此同时,他也对我们这些选择了工科的学生表示赞赏,在他看来,选择传统工科的专业很正确,既有传统行业的稳定优势,又有高科技应用的强烈需求,在就业稳定、事业前途、收入待遇、职位升迁等方面都不差。

  在将近二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先进工作者,徐立老师不仅有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在科研上更是硕果累累。徐立老师表示“只要付出劳动,就会有收获。”徐立老师还说:“其实,科研中最难的是获得项目,因为你在这之前就要把项目规划好、构思好,这不仅需要技术能力,还需要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文字能力等,有综合性的要求。”不可否认,每一次的科研都是艰辛漫长的,过程都是艰难的,但记忆也是深刻的,徐立老师用他丰硕的成果证明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箴言。

  现已54岁的徐立老师虽正渐渐接近退休,但是他对自己工作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当年,他用他那灿烂的笑容,向我们诠释着为人师的满足与喜悦。师者的魅力无懈可击。 

 

                                                 (工程记者站记者:王幸婕  王定定  余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您现在是第 位访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程学院
学院地址:杭州市湖州街51号 邮编:310015 电话:0571-88018435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